中国教育在线
中国教育在线

国家重点学科
高考分数线
内容推荐
在线答疑
内容推荐
高考文理不分科 亮出通才教育风向标
2014-02-11
作者:中国教育新闻网—中国教育报
关注掌上高考


  促进高校培养复合型创新人才

  多年来,国内高校在专门人才培养上,存在知识面过窄、创新能力不足的困境。究其原因,既受办学理念、培养模式和课程设置的制约,也受基础教育评价标准的影响。过去相当长时期,受专才培养模式影响,我国大学过度强化专业教育,导致人文素质教育失落,在理工科院校尤为明显。近年来,在市场经济大潮冲击下,急功近利的教育导向和浮躁肤浅的学术风气,侵蚀着大学的灵魂,严重削弱了高素质创新人才的培养。为了矫正这些弊端,必须改革不合理的人才选拔标准和培养模式。从教育评价导向来看,取消高考文理分科,有利于培养复合型创新人才。

  首先,这一变革引导中学教育教学的健康发展,能够提升高校生源的综合文化素质,从而为创新人才培养奠定了必要基础。

  高等教育是建立在普通教育基础之上的,任何降低和损害基础教育质量的举措,必然会殃及高等教育质量。只有从源头上重视普通教育的全面发展,矫正文理分割的教学弊端,提升中小学生的综合文化素质,才能拓宽高等教育的发展空间。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以来,各省市区陆续实施或出台新课改高考方案,既保持了考试科目的覆盖性,也增加了科目的选择性,并引入综合评定等多元评价手段,有利于基础教育发展。最近,北京市率先公布2016年高考改革新方案,在减少高考统考科目、探索文理科目组合方面,进行有益探索。这些改革虽不能根本解决考生偏科等问题,但有利于改善中学生的文化素质,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。

  其次,高考取消文理分科,在人才评价导向上发出了明确信号,以通才教育理念取代传统的专业教育观念,标志着人才培养模式的转型。

  近年来,为了培养拔尖创新人才,提升学术竞争力,一些部属重点大学积极探索新的招生方式,竞相选拔高素质优秀生源,试行通才培养模式。“通才”并非百科全书式的人才,而是在“博学”、“通识”基础上的复合型人才。作为招生考试改革的重要举措,高考实行文理科合一,可拓宽中学生的学术视野和知识基础,改善能力结构,选拔与培养创新人才。通才培养与通识教育密切相连,其重要基础就在于理性的培养,后者是知识与能力获得的前提条件。加强各级学校的人文素质教育,提高学生的通识境界和人文素质,这些都能增强人才发展的潜力,也是创新人才不可或缺的要素。

  为适应高考评价导向的变革,在高等教育系统内,应打通不同学科、专业的分野,构建通识教育的立交桥。大学开设全校通选的通识教育课程,扩大学生学术视野,增强其学科综合能力。通过整合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,使不同学科专业的学生形成共同的核心理念与价值取向。

  总之,高考文理分科改革,涉及高中教育导向、大中小学素质教育、学生“减负”、高等教育发展诸多方面,我们应有全面认识。

<< < 1 2 3 共 3 页
站长统计
免责声明:

① 凡本站注明“稿件来源:中国教育在线”的所有文字、图片和音视频稿件,版权均属本网所有,任何媒体、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、链接、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。已经本站协议授权的媒体、网站,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“稿件来源:中国教育在线”,违者本站将依法追究责任。

② 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/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,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,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。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,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。

热门推荐
相关新闻
SRC-723498392 2016-04-05